当前位置:首页
>>资讯中心>>要闻动态

区市动态 | “菜单”群众定、“品质”大家评……高区民生改造项目这样落地!

发布时间:2025-09-12 09:40 信息来源:威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访问次数:

老旧小区设施老化、改造需求众口难调、资金短缺改造困难……这些困扰居民的“小事”,正是威海高区怡园街道的“心头大事”。面对辖区169个小区中近60%无公共维修基金、年度近四分之一热线工单聚焦公区维修改造的现实难题,近年来,怡园街道以“搭台子、挑担子、拓路子”三步走路径,推动60余个民生改造项目落地生根,让3.2万余名居民感受到“家门口”的变化。

“菜单”群众定,让实事办到位

“以前小区路面坑洼,下雨天出门得‘蹚水跳坑’,反映后没多久就修好了,现在走起来踏实多了!”槐云社区居民王女士口中的“暖心变化”,源于怡园街道搭建的“全链条为民服务体系”。

破解“谁来主导”的治理难题,关键在政府牵头“搭台唱戏”。街道深化片区治理“双联双优”行动,建成109个标准化小区党支部,在封闭式小区建实体支部、开放式小区设功能型支部,构建起“街道党工委—片区党委—社区党组织—小区支部—楼长、邻长中心户”五级服务网络,确保居民诉求“件件有人管、事事有回音”。

更让居民暖心的是“自己的事自己议”的参与感。街道推行“庭户提议、单元商议、楼栋审议、小区党支部决议”议事机制,通过社区公众号、“圆桌议事会”等渠道,让居民全程参与项目立项、设计、监督、验收。今年启动的“怡起商量 居民共建”提案行动,更是让居民从“诉求者”变身“提议者”:网格员和居民发起的“福山路区间路面修复”“东昇文苑护栏增设”等40余个提案,经评审落地后惠及千余户家庭,累计投入90余万元民生资金,真正用在了“刀刃上”。

“担子”一起挑,让改造有底气

“无维修基金,改造钱从哪来?”这是不少老旧小区的“共性焦虑”。怡园街道创新“政府补、居民摊、社会领”三位一体筹资模式,为民生项目“造血供氧”。

政府“贴一点”,撬动社会力量。街道设立“民生小事”专项补贴,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原则上不超过30%的资金支持,目前已统筹300余万元第三方资金投入小区改造,引导商户、共建单位“共建共享”。

居民“摊一点”,扛起主人翁责任。通过“一事一议”,采取“按户分摊+自愿捐资”方式,11个小区居民自筹60余万元解决改造资金,不少居民说:“自己出钱改家园,越改越有归属感。”

社会“领一点”,激活多元动能。秉持“居民环境带动营商环境”理念,街道引导开发商、物业、村级合作社等认领民生项目,既解决了居民难题,也提升了小区品质。

“成果”百姓评,让家园有温度

“改造不是‘交作业’,而是要让居民真正满意、长期受益。”怡园街道的民生改造,始终围着“民心”转。

在改造全流程,居民的“话语权”拉满:方案设计时,“居民议事会”敲定细节;施工阶段,居民代表化身“质量监督员”定期巡查;验收环节,现场“找茬”确保达标。针对老旧小区中老年人多的特点,街道借力“威海市消费品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补贴政策”,在楼道加装扶手、增设无障碍坡道,让适老化改造“精准适配”需求。

硬件升级了,“软件”也得跟上。街道以“邻里节”为纽带,在改造后的“口袋广场”“议事长廊”举办百家宴、邻里运动会,评选“最美邻居”“最美合伙人”。从“改好环境”到“管好环境”,昔日的“烦心事”变成了“暖心事”,邻里关系更亲了,小区治理也更顺了。

怡园街道将继续聚焦居民“急难愁盼”,把民生小事办实、办好,让小区更新成果惠及更多群众,绘就“共建共治共享”的幸福画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