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居环境持续改善、城市治理精准精细、公共服务优质均衡、生态底色更加亮丽……站在“十四五”的尾声回望,威海用五年时间,将“精致”二字从建设理念锻造成深入人心的城市品牌。
这条精致之路,既有规划的远见,也有治理的温情,让一座滨海小城焕发出引人瞩目的光彩。
11月12日,威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“高质量完成‘十四五’规划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,介绍“十四五”时期精致城市建设有关情况。

规划,给城市一个坚实的骨架
威海的建设,始于对“精致”的重新定义。
“十四五”期间,威海以《威海市精致城市建设条例》为指引,精心绘制城市发展蓝图。高标准编制了精致城市建设规划纲要、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等5部重要规划,让城市规划与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、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规划深度融合,实现多规合一、全域覆盖,为精致城市建设筑牢坚实根基。
威海在精致城市建设的道路上大胆创新,独辟蹊径。创新编制精致城市评价指标体系,对标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,精心打造精致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,这一成果还成功跻身“上海指数”创新主题指数行列。同时,威海以地方标准的形式,发布了15部涵盖住宅设计、小城镇建设、红色物业建设等方面的技术导则和管理细则,如同为城市建设搭建起坚固的“四梁八柱”,让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、有标可依。

更新,为城市注入温暖的血液
威海的精致,藏在街头巷尾的细节里。它不做“外科手术式”的大拆大建,而是像一位耐心的匠人,用“微更新”的针脚修补城市的旧衣角。
五年来,威海积极推进城市有机更新,统筹“好房子、好小区、好社区、好城区”建设提质增效,将人民城市理念落实到每个项目,让城市更具温度、更富魅力。
在国家、省标准基础上,威海将智慧小区等10项群众集中诉求列为“十大必改”,累计改造老旧小区303个,新建改造公厕61座,打造口袋公园64处,建成城市绿道119公里、滨海步道166公里,群众实现“开窗见绿、移步入园”,将“诗和远方”搬到市民门口。
“十四五”时期,火炬八街、栖霞街、至海港湾等一批有颜值、有活力的特色街区深受市民游客喜爱,威海探索出一条兼具温度与活力的更新路径——坚持“微更新、微改造”,既优化业态功能,又保留特色风貌,以市场化思维提升项目活力,以功能融合为街区赋能提效。
火炬八街改造前只是一条普通市政支路,威海在改造时摒弃大拆大建模式,坚持“留、改、拆”结合,将沿街建筑外立面与坡面地形、海空景观有机衔接,打造“随手拍即出片”的精致小品群落,让这条老街从“鲜有人至”变成年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的网红打卡地。
至海港湾既打造了270°环海书店、运动工坊等特色场景,又配套城市儿童友好中心、超级大操场等公共空间,用于公共服务的面积超过40%。这一项目被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海外社交平台上分享并点赞,被网友称赞为“国家温度、民生答卷、碧海球场、活力激情”。

创新,给世界一个威海的答案
从承办世界城市日主场活动,到多项经验获全国推广,威海正从“建设一座城”走向“贡献一种方案”。
它用实践证明,城市的现代化不只是高楼大厦的堆砌,更是对既有空间的价值重塑,对市民生活的真诚关照。
“十四五”期间,威海精致城市建设、红色物业、房地产异地推介、陪伴式街长制、儿童友好空间建设等30多项经验获得联合国人居署和住建部、省住建厅推广,“精致城市·幸福威海”入选山东省改革品牌。
城市创新发展的舞台上威海也大放异彩,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暨人居节、三届精致城市示范项目评选,还首创并成功举办了三届精致城市论坛,成为城市创新发展的引领者。
2024年10月,威海成功承办2024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。活动期间,发布了“威海倡议”、《“上海指数”山东应用报告》《威海手册:全球社区可持续发展报告》等一系列创新成果,向全球展示了新时代城市建设治理的中国智慧、山东方案和独具特色的威海范式。
如今,站在新起点上的威海,正向着“精致城市2.0”迈进。这条用匠心与温情铺就的道路,正越走越宽,也为更多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城市,照亮了前行的方向。